在沈阳这座浸润着工业基因的城市版图上,沈阳铸钢厂如一座沉默的丰碑,承载着几代人的匠心与记忆,更见证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蹒跚起步到昂首前行的壮阔历程。从厂区高耸的烟囱到车间里轰鸣的机床,六十余载的炉火不熄,淬炼出的不仅是各类高精度铸件,更是这座城市坚韧不拔的工业品格。
沈阳铸钢厂的诞生,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。上世纪中叶,新中国百废待兴,重工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工厂于 1950 年代应运而生,初以生产基础工业铸件为核心,为东北及多地的机械制造、能源开发等领域提供关键部件。建厂初期,条件艰苦,设备简陋,工人们凭借着 “人拉肩扛也要搞生产” 的拼搏精神,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简易车间,用手工造型、土法冶炼的方式,完成了一批又一批紧急订单。那些带着温度的铸件,如同工业机器的 “心脏”,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大工厂,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建厂以来,沈阳铸钢厂始终将生产置于核心位置,构建起全流程管理体系。从原料进场的合规检测,到冶炼环节的温度与压力监控,再到浇注作业的标准化操作,每一道工序都设有明确的规范与应急预案。车间内随处可见的警示标识、定期开展的安全技能培训与应急演练,以及为工人配备的专业防护装备,共同织就了一张坚实的防护网,保障着生产作业的平稳推进.
随着时代的发展,沈阳铸钢厂从未停止革新的脚步。改革开放后,工厂抓住技术升级的机遇,先后引进了电弧炉、树脂砂造型线、光谱分析仪等设备,从传统的粗放式生产转向精细化、智能化制造。在铸造工艺上,工厂突破了大型不锈钢铸件、耐热合金铸件等多项技术难题,产品精度从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,甚至达到微米级标准。如今,走进工厂的现代化车间,智能化行车在轨道上穿梭,机器人手臂有条不紊地进行打磨、检测作业,数字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冶炼温度、浇注速度等关键参数,曾经 “炉火映红脸,汗水湿衣衫” 的生产场景,已被洁净的智能化生产画面所取代。
六十余年来,沈阳铸钢厂始终坚守 “质量为根,创新为魂” 的理念,在多个领域创造了亮眼业绩。在能源领域,工厂为大型火电机组、水电机组生产的转轮、缸体等核心铸件,以高耐蚀性的优势,助力我国清洁能源事业的发展;在工程机械领域,其生产的耐磨铸件,能适应极端工况下的作业,成为诸多工程机械企业的核心供应商;在领域,工厂更是凭借严苛的质量管控和精湛的工艺技术,为国防装备制造提供了可靠的部件支持。凭借的产品品质,工厂先后荣获 “铸件金奖”“辽宁省名牌产品” 等多项荣誉,成为国内铸造行业的标杆企业之一。
除了在工业领域的贡献,沈阳铸钢厂更与城市发展深度交融,承载着一代产业工人的青春与梦想。厂区内的老办公楼、苏联时期风格的宿舍楼,见证了工人们的生活轨迹;厂办子弟学校、职工医院、俱乐部等配套设施,曾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“工厂社会”,凝聚着浓厚的集体情感。如今,虽然工厂的面貌已焕然一新,但 “爱岗敬业、精益求精” 的工匠精神却在代代传承。许多老工人的子女接过父辈的工具,成为新一代铸钢人,他们带着现代技术理念与传统匠心的碰撞,为工厂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沈阳铸钢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。面对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,工厂加大环保投入,引入循环水处理系统、烟尘净化设备,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低碳环保;面对数字化浪潮,工厂推进 “智能制造升级项目”,构建起从订单接收、工艺设计到生产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,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。在 “中国制造 2025” 的战略指引下,这座有着六十余载历史的老厂,正以崭新的面貌,继续书写着炉火淬炼中的工业传奇。
从荒地上的一炉钢水到智能化车间的浇注,从支援建设到助力制造,沈阳铸钢厂的每一步发展,都与命运、城市变迁紧密相连。它不仅是一座生产铸件的工厂,更是沈阳工业文明的活化石,是中国制造业坚韧前行的生动缩影。炉火不息,匠心不灭,沈阳铸钢厂的故事,仍在继续。